当前位置:新城娱乐资讯

没有五年免息,都不好意思打价格战

发布日期:2025/3/10 17:12:34 访问次数:17

没有五年免息,都不好意思打价格战

在特斯拉引领的这场金融化价格战风暴中,中国车市正被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激烈较量。

回首往昔,特斯拉正是凭借五年免息政策,才得以从困境中涅槃重生。2024年4月,尽管特斯拉发起了大规模降价行动,但销量依旧萎靡不振,当月在华销量仅为3.14万辆,同比大幅下跌21.4%。然而,到了5月,随着特斯拉推出“五年0息”的优惠政策,其销量奇迹般地回升至5.5万辆,同比增长高达29.9%;全年销量更是突破65.7万辆,同比增长8.8%,创造了历史新纪录。无疑,五年免息政策对特斯拉销量的提振作用立竿见影。

从消费者的购车角度来看,五年免息无疑大大降低了购车的经济门槛,有效激发了消费者的购车热情,同时也极大地缓解了购车时的经济压力。以Model 3基础车型为例,其指导价为23.19万元,五年免息的最低首付仅需7.99万元(贷款15.2万元),月供仅需约2500元。这意味着,每天仅需约100元的日供,就能轻松拥有爱车。如果按照5%的年化利率计算,消费者每年可节省7600元的利息,五年下来更是能节省3.8万元。

特斯拉率先抛出五年免息的“金融核弹”,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举措迅速引发了连锁反应。小鹏、蔚来、极氪、智己等品牌纷纷效仿,推出了包括“0首付+0利息”、“60期零利率”等在内的变相五年免息政策。这场由特斯拉掀起的金融化价格战,正将中国车市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博弈新高度。如今,五年免息已成为新一轮价格战的入场券——没有五年免息政策,似乎都不好意思参与价格战。

车企们对五年免息政策爱不释手。春节过后,特斯拉在2月5日再度出手,宣布购买Model 3全系车型不仅可享受8000元的限时保险补贴,还能继续享受五年免息政策。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特斯拉保险补贴首次覆盖Model 3全系车型,包括高性能版在内。同一天,小鹏汽车也推出了行业首个“五年0利息0首付”的购车优惠政策,该政策覆盖小鹏X9、小鹏G9、小鹏P7i及小鹏G6等多款车型。其中,小鹏X9作为行业首款推出0首付+五年免息政策的车型,贴息金额最高可达5.7万元。而蔚来早在2月1日就已经推出了五年免息的限时金融优惠政策。消费者支付定金购买蔚来相关车型,即可享受五年免息的金融方案,首付仅需20%,手续费全免,同时还能额外享受多重购车优惠。

据杭州蔚来汽车交付运营负责人透露,自活动推出以来,被五年免息政策吸引前来看车、买车的消费者络绎不绝,客户进店量提高了10%以上。除了新能源品牌外,传统车企也加入了五年免息的行列。广汽丰田在年后首个工作日就发布了“一口价”活动,旗下多款车型享受大幅降价,并且限时期内购车可享“0首付、0利息”等优惠政策。而最近推出五年免息的则是智己汽车,新款智己LS6限时推出“5年0息大额贷”金融方案。

近年来,车市价格战愈演愈烈。在价格战初期,车企主要通过降价手段来吸引消费者,但这种方式或多或少会对品牌形象和利润造成损害。随着竞争的加剧,当下的价格战已经超越了以往的价格竞争范畴,正逐步迈向更深层次的较量。车企开始探索更加多样化的优惠方式,而金融政策则成为重要的手段之一。随着越来越多车企的加入,今年的汽车市场除了价格竞争和智能驾驶竞争外,在金融领域的竞争也将愈发激烈,“金融战”已经悄然打响。

这种竞争给消费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同时也对车企起到了显著的促销作用。然而,它会对整个汽车行业的格局和业态产生何种深远影响,则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在消费者消费观念转变和金融产品愈发多样化的背景下,免息分期付款的方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有些车企将免息分期当作营销噱头,卡BUG般设置种种限制条件甚至捆绑消费。这背后既有资金压力的影响,也有企业多品牌之间定位权衡的考量。诸多因素都可能引发市场终端的反噬。

尽管许多车企热情跟进五年免息政策,但并不意味着提供五年免息的车企就会亏损。主机厂利用金融公司贴息可以在销售环节获得丰厚的利润,利润率甚至堪比卖奢侈品。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25家汽车金融公司由整车企业设立或参股,所有公司均实现盈利。其中,2023年净利润率超过40%的汽车金融公司有10家,三家车企旗下金融公司的净利润率更是超过50%。相比之下,2023年奢侈品巨头LVMH的净利润率仅为17.6%。

当五年免息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时,以特斯拉为代表具备动态定价机制的车企将占据明显优势。据悉,上海超级工厂的零部件库存周期已经压缩至45天,这使得特斯拉能够根据订单实时调整金融政策。于是我们看到了特斯拉将库存车辆的免息期限从3年(36期)延长至5年,这一举措直接导致销量飙升。当不断有消费者以7.99万元的价格开走Model Y时,特斯拉早已赚得盆满钵满。这种以天为单位的金融战也让传统车企的季度性促销策略彻底失效。

在特斯拉的倒逼下,2024年中国汽车金融渗透率达58.2%。然而看似繁荣的数据背后却隐藏着车企的困境——不参与就会陷入竞争弱势,但参与了就会被牵着鼻子走。其中尤其需要警惕的是成本倒挂陷阱,这会让合资品牌本就不高的单车毛利率雪上加霜。部分品牌为了保证利润不得不考虑通过强制装潢、捆绑保险等方式来勉强回正。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消费者的购车用车体验,还会对品牌形象造成损害。

合资品牌遭受重创的同时,新能源品牌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新势力品牌平均融资成本为3.47%,却要承担0%利率的贷款补贴,这相当于每卖一辆车都要亏损不少金额的金融利差。更危险的信号来自下沉市场,有媒体曝光某品牌的4S店相关车型的五年分期方案将月供压至几百元,但强制捆绑的GPS服务费、续保押金等隐性成本使得实际购车成本甚至高出指导价不少。这种捆绑销售的销售策略正在透支三四线市场的消费潜力。

好在并非所有品牌都选择饮鸩止渴的策略。在面对愈演愈烈的金融混战时,很多头部企业已经开始构建新防线来抵御风险。如特斯拉将汽车金融与保险、充电、储能业务打包形成闭环,用生态收益对冲利息损失;比亚迪通过全产业链自研将五年免息成本消化在刀片电池的成本优势中;华为则通过ADS智能驾驶系统创造价值使问界系列车型在无金融补贴情况下仍保持很高的成交价……它们正在凭借自身独特的差异化优势来抵抗这场汽车行业的“金融风暴”。


联系人:卧虎

QQ:8888910

QQ:5243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