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城开户 > 新城注册

光荣的传承|磨破百双鞋,义务守护“红军洞”58年 -

发布日期:2022/10/19 17:34:22 访问次数:214

光荣的传承|磨破百双鞋,义务守护“红军洞”58年 -
攀着一条蜿蜒的小路缓缓而行,周围的山林保留着些许粗犷的模样。常年拎着一把镰刀上山的老人,利落地砍去两侧的荒草、荆棘和斜穿而过的枝蔓,有些年头的军绿色解放鞋踏在山间松软的土地上,踏在遍布青苔的山石上,踏在露往霜来的光阴流转上,也踏在一条58年生生不息的坚守之路上。这位老人名叫张爱华,从桃李之岁到耄耋之年,初心不...

攀着一条蜿蜒的小路缓缓而行,周围的山林保留着些许粗犷的模样。常年拎着一把镰刀上山的老人,利落地砍去两侧的荒草、荆棘和斜穿而过的枝蔓,有些年头的军绿色解放鞋踏在山间松软的土地上,踏在遍布青苔的山石上,踏在露往霜来的光阴流转上,也踏在一条58年生生不息的坚守之路上。
这位老人名叫张爱华,从桃李之岁到耄耋之年,初心不改。2022年4月,81岁的她站在了“出彩河南人——2021感动中原年度人物”的颁奖舞台上,很多人被她的故事触动。
张爱华与丈夫潘国章走在上山路上
她所走的这条路,被毛泽东誉为“坚持大别山斗争的一面旗帜”的刘名榜曾和战友们奋斗在其上。1964年春,时任河南省委领导的刘名榜故地重游,面对老部下之女张爱华时忍不住感慨万千,并殷殷嘱托:“这里有你父辈的足迹,是烈士们安息的地方,也是历史的见证,你要保护好。”
自此,几百亩山川树木、几十个山洞遗迹、几座烈士纪念碑成了张爱华最大的牵挂。1964年至今,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光阴,她就站在这片掩埋无数烈士遗骨、承载革命精神的大别山“红军洞”旁,用岁月和生命守护着这方热土。
曾被扔进河里后获救,埋下感恩种子
“红军洞”崖壁山泉倾流而下,深秋十月即便日光明媚,山石上的薄薄青苔稍有不慎也会让行人打个踉跄。越是靠近红色旗帜那方,越是山高路险难以行进,已逾八旬的张爱华却如履平地,让人可以依稀窥见她年轻时奔波在山路上的身影,以及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传唱不息的红军故事。
“我父亲被叫做老革命,我生在革命家庭,红军的血脉在我身体里流淌。”忆起幼时成长,张爱华的目光满怀崇敬与眷恋,“父亲张贤盛是铁骨铮铮的红军打旗兵,母亲黄本英是作战英勇的游击队员。”父母的特殊身份使她与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幼时的她便对革命先烈有着浓厚的敬仰之情。
1947年,六七岁的张爱华被国民党士兵抓住残忍地扔进河里,被人救起后高烧不退,直至昏厥。再次醒来时,她已躺在红军医院的病床上,睁开眼睛看到的是一个个戴着“红星帽”的忙碌身影。从那时起,她就埋下了感恩的种子。
新中国成立后,张爱华的父母因负伤重,丧失工作能力,家庭生活困难,党组织把她送到学校读书,负责她吃穿住行,还把她安排到一所学校教书,张爱华始终铭记着这份恩情,“是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1964年,刚满23岁的张爱华担任新县郭家河乡湾店村村干部。在和同为村干部的潘国章结婚后的第二年,被称为大别山“红旗不倒”标志性人物的老革命刘名榜重返故里,张爱华跟随母亲一同前去探望。
在鸡公寨山上,刘名榜用拐杖指着“红军洞”和晏春山跳崖地等一片革命遗址对乡亲们说:“新县是革命的老蔸蔸(蔸,指植物的根),1933年冬共产党员晏春山被捕后誓死不屈,就是从这里跳下去的。”
1946年解放战争时期,中原部队主力胜利突围后,留下坚持斗争的刘名榜、肖先发、邱进敏等人,组成县委。为了躲避敌军,县委机关就设在山洞里,后来被老百姓称为“红军洞”,也是中共大别山工委纪念地。
“我们在这里吃过草根、树皮。为了收复这块土地牺牲了很多战友,这个地方就是大别山革命地的见证,是我们为革命牺牲的战友安息的地方。”年迈的刘名榜朝张爱华望过去,目光如炬,“你年轻,交给你。你是革命的后代,你要保护好这个地方,不能让人破坏了。”
“那时候年轻,幸福也好苦难也罢,只想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守在这儿,不让任何人破坏它。”回想起老首长嘱托自己的场景,时隔58年,张爱华仍旧难掩激动。那时,她想不到,这个场景,这句诺言,会深刻地影响了她的一生,使得她和“红军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了一起,心更近,情更深。
砍出一条山路,“炸山先过我这关”
晏春山烈士跳崖纪念地“烈女岩”旁,一面鲜红的旗帜迎风飘扬。正观新闻记者走过这条张爱华夫妇亲手“砍”出来的蜿蜒小路,山腰处刻着“红军洞”三个大字的石碑映入眼帘,火红的镶字浸透了一段峥嵘岁月和老人的拳拳之心。
飘扬在红军洞旁的旗帜
红军洞烈士纪念碑
从接到老首长的嘱托开始,张爱华和丈夫就踏上了守护“红军洞”的漫漫长路。他们夫妇二人一边担任着村干部的工作,一边守护着这片红色土地,“人家休息的时候我不休息,为了上山巡视,我只能把孩子锁在家里。”张爱华说,“崎岖坎坷的山路走过了无数趟,鞋子穿破了上百双,镰刀用坏了几十把。”
最开始是没有路的——从山脚到山顶,路陡坡滑,荒草丛生,她要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稍有不慎就会摔下来,张爱华只能从家里拿一把镰刀,边向山上走,边清理杂草和灌木,春去秋来,日久岁深,荒山竟被她开辟出了一条小路。
张爱华“砍”出来的山路
在如今上山步道平整坦阔的阶梯旁,还留有张爱华和丈夫曾经“砍”出的小路痕迹,布满碎石,杂草丛生。走过落差一人高的陡坡旁,张爱华停下了脚步,“这里下雨的时候有很深的积水,年轻的时候我上山不小心滑倒,掉到深水潭里,幸好被路过砍柴的人救出来了。”
这些年被张爱华找到的红军洞有43个,每一个山洞的构造和功能她都如数家珍。鸡公山寨的山石陡峭,山洞很隐蔽,还有些要经过外面的大山洞进入内部更狭窄的小山洞,行走在山洞与山洞间的崎岖小路,常常是一只脚踩在倾斜的石块上,另一只脚落在碎石和泥土间,狭窄的山路旁就是陡坡和荆棘。
燕子洞
张爱华家外墙上的照片
克服了自然环境的困难,人为的阻碍却成为更大的难题。上世纪90年代中期,想要承包集体山林的村民拿来一份合同,当看到上面写着山林范围包含“红军洞”时,张爱华拒不签字,承包人递出“好处费”,她变了脸色,义正词严告诉对方这片土地的故事。
大别山内矿石丰富,张爱华与丈夫潘国章轮换着每天都去山上守在“红军洞”前,撞见有人想用炸药开山,她就扑在放炸药的石头上,“你们想要炸山,就先过了我这一关。”她用自己的生命,保护着一处处的革命遗址。
寒来暑往58载,山间林木枯了又青,张爱华始终初心不改。在爱人潘国章的协助下,她巡山修路、祭奠英烈、制止各种损坏革命文物旧址行为20多次,往返这条崎岖的山路上约5万多里,相当于两个万里长征。她说,“我始终记得毛主席说过的话‘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义务守山58年不够,还定了百年计划
“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英雄的土地燃烧在血与火的岁月中,抗战时期,不足10万人的新县献出了5.5万儿女的生命——这是用革命先辈的鲜血染就的红色,张爱华在这片红色中出生、成长、继而守护这片红色,那段镌刻“红军洞”的青色石碑,承载着她一生的峥嵘岁月和深厚情感。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经济条件差,温饱还是一个大问题,经常有人上山把石头带下来卖钱、打地基,“我不让他们带,和他们讲这是当年红军住过的地方,是文物保护地,他们不相信。”张爱华说,这个碑没有立起来之前,守护“红军洞”遇到了很大的非议。
“任何人都动摇不了我。”为了给革命遗迹“正名”,张爱华常常往县文物局和乡政府跑。“我找到领导说,你们要在这立个碑,有个标志。”十年、二十年,张爱华一直奔波在路上,她曾经撰文称,“我不能把革命老前辈的事迹带进我的坟墓。”几经波折,“红军洞”于1979年被列为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县文物局为她颁发了一个“红本本”——义务文物保护员证。
2014年,张爱华守护这里的第50载,这片凝聚着革命英雄的浩然之气、闪耀着革命意志光芒的红色土地,终于得以向世人证明它的故事。
石碑落成的那一刻,张爱华站在红军洞旁,几经落泪。2012年,她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文物保护员”,2017年被评为“第三届信阳市道德模范”,2018年被信阳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她在日记里写道,“青枝绿叶一遍山/无数石洞在里边/这是当年革命的重要地/住过英雄无数千/首长面交我看管/我黑发离去白发添/我坚守老前辈们在这里流过的血和汗/今年整整50年/今日政府把碑立/让英雄事迹代代传……”

联系人:卧虎

QQ:8888910

QQ:5243865